close

關節脫臼的劇痛總讓人難以忍受,但一名1歲2個月大的李小妹,平常沒有關節疼痛的問題,能正常翻身爬行,直到學走路時出現明顯跛行和長短腳現象,就醫才發現是「新生兒髖關節脫臼」,卻因發現的晚,錯失黃金治療時間,無法進行物理性矯正,需接受復位手術的治療,且術後仍需籠罩在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後遺症陰影中。

新生兒髖關節脫臼把握6個月黃金矯正期

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醫師鄭本岡表示,在台灣,大約每1萬名新生兒就有15名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,胎兒因子宮內空間緊迫或羊水少,在子宮內受到壓迫,或是孕婦進行臀位產時,過程中拉扯到腿及髖部,都可能造成寶寶髖關節脫臼。而女嬰因女性荷爾蒙的關係,骨關節更柔軟,脫臼機率又比男嬰高。

大部分的新生兒髖關節脫臼,在出生2至3個月時就可經物理檢查和超音波診斷出來,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,通常只要穿著背帶2至3個月矯正就可以痊癒。

翻身爬行不受限!難察幼兒髖關節脫臼

不過,因為患病的寶寶平常仍可正常翻身爬行、站立,不會感覺疼痛,較不易發現異常,延遲診斷的機率很高,通常是在1歲學走路時,因蹣跚跛行的步態和長短腳現象,才被家長帶著就醫而確診。

閱讀更多資訊

鄭本岡髖關節脫臼≠痛幼兒延遲診斷率高

記者林偉民/仁德報導
為改善偏遠醫院及偏鄉離島衛生所放射專科醫師不足問題,衛生福利部胸腔院參與衛福部規劃建置的「醫療影像判讀中心」,醫師可透過網路平台即時進行影像判讀,及時發現可疑胸腔疾病,縮小城鄉醫療資源差距,獲衛福部「影像判讀績優機構獎」,內科醫師陶瑞明也獲「影像判讀績優個人獎」。
胸腔病院長黃瑞明表示,偏鄉影像判讀服務,是藉著縮短醫療資訊傳輸上的落差,有效且及時發現患者可疑的胸腔疾病,縮短診斷及治療決策時間,大大提升偏遠地區的醫療品質。
黃瑞明指出,及時影像判讀不僅可推動醫療院際間的合作,更可藉由快速胸腔影像判讀,迅速發現可疑的胸腔疾病,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,彌補偏遠地區缺乏醫療的缺憾。
陶瑞明醫師表示,胸部影像判讀方式,可藉由即時登錄報告,發現可能傳染性暨活動性肺結核、各式慢性氣道疾病、急慢性細菌肺炎、慢性心血管疾病惡化併發症等病徵在肺部的表現,及時提供抗生素治療、藥物調整或特殊處置等進一步診斷治療措施,以安排適當檢查介入。
最近胸腔病院獲得衛福部影像判讀績優機構獎,黃瑞明表示,衛福部這項政策,可以提升民眾生活品質及健康維護,院方將會持續配合執行,以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葉婉瑜 的頭像
    葉婉瑜

    葉婉瑜的生活好康介紹

    葉婉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